部门:离退休工作处 供稿:离退休工作处 审核:武岚 发布时间:2025-06-1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5月21日,《中国书画报》刊登我校退休教师张庆春老师文章。
方寸之间的心路履痕——“百家姓”篆刻创作随笔
张庆春
“百家姓”篆刻征稿以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姓氏为主题,通过刀笔之功、金石之韵弘扬中华姓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
与篆刻艺术结缘多年,自己一直被那刀在石上舞的铿锵韵律深深折服,尤其醉心于秦印的天真烂漫——稚拙中见机巧的章法、疏朗处藏险峻的布局、率性放达的情感以及意趣的抒发。一般而言,入印文字数量与印面章法排布有很大的关联,一字印与多字印比较,一字印受文字笔画繁简与结构形态的限制,设计印稿时难度相对会增大很多,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呆板与单调感。此次创作,我宗法秦印风神,为“难为”一下自己,特选择本人的姓氏“张”为创作文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张”首稿

“张”二稿

“张”三稿
面对整体笔画相对简洁、呈左轻右重非对称结构的“张”字,自己在方寸间与笔画用心角力。首稿取法秦方形白文官印。方形界格完好无损,文字平稳摆放,印面空间分布均匀,取整体端严气象。二稿取法秦圆形白文私印。采用圆形界格,将文字左右结构尽量靠近,左上部努力与边界粘连,在印面右下处留出空间,形成左上与右下朱白对比的虚实呼应效果。三稿取法秦方形白文私印并着意强调其写意性。方形界格左侧做残损处理,留出大空间,“张”字右部“长”占满印面右侧且与界格形成一体,“长”的竖画拉长,尽量向上与界格形成似联非联的状态,主横画向右延展至右侧界格,并向左延伸以呼应左部“弓”,底部界格对应“长”主竖笔画处留一残点;左部“弓”与右部“长”相比缩小很多,并以活泼的斜折线方式组成,摆放在左侧大空间的中部,因左部“弓”底部笔画的倾斜态势与右部“长”底部笔画倾斜态势一致,加之右部“长”的两个横画向左延长,使得“张”字左右两部分吻合度很高,没有分离感。


张(附边款)
此印印面总体布局外露的大胆与内在的细微浑然天成,文字线条、残损的界格与留白呼应间尽显趣味。仔细考量后,确定按三稿持刀镌刻。制作完成后,钤印时心情很是愉悦。凝视跃然纸上的朱红印痕,无论章法还是字法均秦印风格鲜明,雅致古朴,那似有似无的印中界格与文字线条的印面构成,特别是左侧活泼俏皮的折线“弓”很是吸睛,是一方分朱布白巧妙、虚实呼应有度、依稀可见岁月斑驳且饱有艺术感染力的独字姓氏印。其实,创作过程也是自己用刀痕叩问中华文化脉络心路之旅的印迹。

童年

运载千秋
作品能够被评委会认可,忝列在获奖名单中,于我是意外之喜,很受鼓舞。同时,也更让我坚信,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学习与探索的尝试,作者于其中沉淀有益的艺术思考与实践,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芳华才是最大的收获。(附图为张庆春印作)

秋水共长天一色
长歌白石涧
千磨万击
文章图片如下:

《中国书画报》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以弘扬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传播书画信息,普及书画理论技法,介绍名人名作,推出新人、新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是我国唯一的集书法、国画、篆刻艺术于一报的专业报纸。
张庆春:学校关工委委员,学校老科教协会副理事长,北建大金秋书画社社长,北建大启骧书画艺术研究院原执行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