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线客户端 供稿:前线客户端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5-09-07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北京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北建大”)作为首都建筑类特色高校,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与人才优势,通过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学科专业精准对接、人才布局优化创新、干部选派下沉一线等举措,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首都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北建大模式”,为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坚实的高校支撑。
北京建筑大学团队在延庆区窑湾村开展百师进百村专项帮扶
强化组织领导与战略规划
北建大始终将服务首都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引领和校地协同联动,构建了系统高效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党委统筹,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资源,制定《北京建筑大学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学科支撑、师生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统一部署、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的工作格局。
校地共建,打造乡村振兴实验室。2022年1月,学校与门头沟区政府共建北京市首家乡村振兴实验室——“北京建筑大学-门头沟区乡村振兴实验室”,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该实验室结合门头沟区乡村振兴发展实际,聚焦文化传承复兴、乡村有机更新、产业绿色发展,开展京西古村落群保护利用等系列研究,被打造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高地、智库平台和实践基地”、可复制推广的“门头沟样板”。
全域布局,构建多层级服务网络。学校与延庆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等村庄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开展村域测绘、产业规划升级、低碳乡村规划等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技术支持。学校以支部共建为切口,连续六年获评“红色1 1”一等奖。通过点面结合、多层推进,形成了覆盖规划设计、产业培育、文化传承、人才培训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
学科专业优势精准服务乡村需求
北建大充分发挥“建筑类学科齐全、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聚焦首都乡村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构建了多学科协同、全链条赋能的乡村振兴技术支撑体系。
规划设计赋能,引领乡村有机更新。依托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力量,开展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针对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等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现代化改造矛盾问题,提出“保护性更新”技术方案,破解传统建筑缺乏现代卫浴设施、污水处理等难题,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需求。
科技低碳赋能,助力绿色乡村建设。环境能源、电气信息等学科团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学校依托承办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竞赛,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赛道”,组织32所在京高校为延庆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设计节能减排方案,其中北建大团队开发“建筑节水低碳智慧系统”,通过数字孪生和bim技术实现用水实时监测与智能管理。
文化品牌赋能,激活乡村经济价值。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团队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产业振兴。2022年7月,经管学院实践团赴延庆王家山村开展 “共振乡村路,同筑发展梦”实践活动,通过组织 “‘玉’你共赢玉米销售大赛”和 “遇‘建’王家山玉米文创设计大赛”,设计“玉建”系列文创产品,协助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累计销售鲜食玉米1000余根,带动增收3000余元。
人才培养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
北建大将乡村振兴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 “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三大路径,构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打造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等项目引导学生服务乡村。组织测绘学院师生多次赴延庆区后黑龙庙村开展村域图测量实践,运用rtk测量、无人机航拍、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更新完善村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筑学院“乐响窑湾”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依托北京市“百师进百村”项目,通过开展空间专项设计、人物专访和口述史采集等多项调研,研判窑湾村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从村庄产业发展、村庄生态修复、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形成特色产业策划方案。
构建双创竞赛体系。将乡村振兴主题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创。2024年北京市节能减排竞赛设立 “揭榜挂帅”机制,延庆区后黑龙庙村发布碳排放核算、污水处理等技术需求榜单,吸引13所高校提交32项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解决方案。
拓展文化育人载体。在门头沟区,依托乡村振兴实验室开展“百师进百村”活动,组织师生参与古村落文化挖掘与保护利用研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
驻村第一书记担任“桥梁纽带”
北建大将干部选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精心选拔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奉献精神突出的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打造“校村联动” 的桥梁纽带。
专业赋能,破解发展难题。派驻干部充分发挥专业背景优势,针对性解决村庄发展瓶颈。在后黑龙庙村,时任第一书记谷天硕协调学校资源,组织师生完成“首张高精度村域图测绘”,为村庄规划建设奠定科学基础。
产业引领,壮大集体经济。驻村书记积极对接学校和社会资源,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后黑龙庙村现任第一书记李辉梳理70项具体任务,并向高校发布《后庙乡村振兴任务清单》进行“揭榜挂帅”。邀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升级,明确研学基地和康养配套发展方向,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对接村内接待资源和高校实习需求,组织北京建筑大学师生在村里开展专业实习和实践,累计带动村内收入近35万元。
党建联动,夯实组织基础。驻村第一书记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校村支部共建机制化。围绕建强基层组织,学校与后黑龙庙村党支部、王家山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制定“党员互助一帮一带、支部问题一事一议、活动参与一人一策”规范,开展“温故党史强党性,以学增智建新功”党支部联学活动,挂牌“基层党组织创新实践基地”,开辟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家园,相关共建成果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北建大坚持高位推动与系统谋划相结合。学校党委将乡村振兴作为服务首都的重要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校地共建实验室、签署战略协议等方式,确保资源整合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推进到位。
坚持学科优势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立足建筑类学科特色,紧扣乡村规划、低碳建设、文化传承等核心需求,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服务链,确保高校智慧精准滴灌乡村发展痛点。
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赋能。将乡村振兴实践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在乡村大课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乡村持续输送智力资源。
坚持干部选派与长效帮扶协同推进。把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关键纽带,通过“专业干部驻村帮扶、全校资源跟进支持”的模式,确保帮扶工作的延续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北京建筑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立足学科之本,汇聚人才之智,特别是通过精准选派和全力支持驻村第一书记这支“先锋队”,找准了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从擘画蓝图到产业落地,从文化铸魂到治理增效,北建大人用智慧和汗水在京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新画卷。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建筑类高校独特优势,深化“三强一服”实践,为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北京建筑大学
编辑:王晓霞
链接:
编辑:任敏
编辑:任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