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供稿:吴金金 摄影:方欣荣 审核:魏楚元、冯永龙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抗战精神始终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坐标。在北京建筑大学的校园里,师生们以笔墨为言、以艺术为声,将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坚韧与赤诚,化作艺术作品,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日前举办的学校第五届师生艺术作品展中,多组(件)作品是学校师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专门创作的,师生用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校关工委委员、启骧书画艺术研究院原执行院长张庆春指导师生创作了“祖国在我心”系列组印,40名师生通过篆刻艺术的形式将满腔赤诚镌刻于方寸之间。组印作品朱白相映,师生们用饱含深情的“祖国在我心”“保家卫国”“从军立志”“携笔从戎”等词条表达对爱我中华、强我国防、壮我长城的信念。创作过程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美育实践课,更成为厚植家国情怀的思政课堂,让跨越时空的民族记忆转化为新时代昂扬奋进的蓬勃力量。






土木学院组织2024级本科生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完成科技活动周课程环节,学院教师带领340名学生,以3人一组制作完成抗战期间具有重大纪念意义、标志意义的建筑物主题模型,优秀作品入选此次展览。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深入学习了抗战相关知识,调研了红色场馆,他们用精心制作的建筑模型传递爱国情感,弘扬奋进之志。




在本次展览的书画作品中,多幅作品用书法、绘画等形式诠释对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深刻内涵的理解,师生用精彩的艺术作品表达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部分学生创作感想
道桥232杜泽华: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表达。通过“建功军营”作品的学习和创作,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军营的决心。军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它需要我们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电气231谷雨霖:
在设计印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简洁而有力的线条,以体现军人的坚韧和刚毅。同时,我也注重了印章的整体美感,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艺术的审美标准。我希望,这枚印章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向往。
建工232刘旭:
在设计印面文字“铸梦军旅”时,我感受到了挑战与乐趣并存。我试图将军旅的刚毅与坚韧,以及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融入到每一个字中。“铸梦军旅”,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我这次课程的成果,更是我对于保家卫国的军人的一种崇敬。
计231李柏:
“勿忘国耻”,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我们享受幸福时光的同时更应该始终牢记中国那段血与泪交加的屈辱历史。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砥砺前行,吾辈自强!”这不仅是我的边款内容,更是我们应该践行的。
我创作的印稿中四个字都相对方正,以彰显历史的庄重;而其中的“忘”和“国”两字都借印边缘,残缺的部分相当于时间对历史的侵蚀,尽管边缘已经残破不堪,但还是能清晰地看出每个字形,端端正正,意味着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洗礼,仍旧被我们牢牢铭记。
计231李奕萱:
“我的青春穿军装”这一印文作为创作主题,让我有了别样的感悟。青春,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灿烂、最宝贵的时光。它充满了活力、激情与梦想,是我们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黄金时期。而穿军装,更是象征着士兵们的荣耀。它不仅仅是一件服装,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是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的象征。创作的过程,就像是在用刻刀与军人对话,感受到军人的艰辛和为祖国、人民无私付出的伟大精神。
建工231陈子琦:
印款的选择与印文息息相关。我选用了“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作为印款,旨在表达对祖国的深切眷恋与美好祝愿。《送人之军》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赠别诗。它表达了诗人贺知章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我希望以此勉励吾辈青年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先天下之忧而忧,以身筑城,构造起保家卫国的钢铁之城!
ai231盛桢宸:
篆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历史与情感的深刻铭记。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其间屈辱与抗争,犹如刻石之痕,深深刻入民族魂魄。吾辈青年,当以此印为鉴,勿忘昔日国耻,非为仇恨之延续,乃为力量之源泉,激励吾等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编辑:吴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