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故事】北建大荣玥芳:每个学生都是可雕琢的璞玉!-澳门人威尼斯3966

 【育人故事】北建大荣玥芳:每个学生都是可雕琢的璞玉!-澳门人威尼斯3966

投稿平台

【育人故事】北建大荣玥芳:每个学生都是可雕琢的璞玉!

部门: 供稿:荣玥芳 苑泉 审核:李海燕 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5-09-1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生动实践中的师德风范和育人智慧,特开辟“育人故事”专栏。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故事,重温育人初心,感念深厚师生情谊,携手共筑建大美好未来!

十八载规划育人路

一纸蓝图绘初心

荣玥芳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共党员

住建部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超特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研究所主任,兼任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健康城市、韧性城市,是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韧性城市与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规划实践专委会委员,住建部全国乡村建设评价专家,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专家,《现代城市研究》等期刊审稿专家,《北京建筑大学学报》编委。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相关研究课题 15 项,在 cssci 期刊及以上发表论文 30余篇,出版专著 5 部,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 4 部,主编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cecs)3 项,参编国家及地方标准 7 项。获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以及华夏科技奖多次。

自2007年踏上建大讲台至今,我已走过了18个春秋。记得初来时,规划系只有7位教师,每年本科招生25名。如今,北建大规划系已经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13-2023年曾担任10年的规划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期间我亲历了6次本硕专业教育评估、2次学科评估、3次博士点申报和4次国家级平台申报以及3次培养方案修订。在我的办公桌上,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曾经为专业评估熬红双眼、为博士点申报修改27版材料的细节,以及学校设计院、规划院实践平台建设从无到有的点滴历程。

课堂内外

让实践真知点亮教学课堂

荣玥芳教授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教学活动(局部)

教师始终是我工作的第一责任。2008年,我第一次带四年级设计课,看到学生交上来的图纸,整齐的线条中却是满满的“空中楼阁”。有人把商业中心设在老胡同里,有人给城中村设计了全玻璃幕墙的办公楼。同学们在photoshop上测量距离,cad图层混乱。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我将理论课、设计课和实践课打通,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并在课堂开始加入“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内容:带学生蹲守北京老城的大街小巷,用手机app测算交通流量,并邀请中规院、北规院的专家们进课堂,讲述最新政策与技术标准。

荣玥芳教授主编《规划师业务基础》教材

入选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2018年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时,《规划师业务基础》教材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课堂上,当学生们用思维导图梳理政策脉络时,我突然灵光一现:“我要把教材写成‘规划实战手册’?”于是,我们的“编书作坊”启动,研究生们在会议桌上校对图表,我逐字打磨案例。当我看到学生们开始真正使用这本书,并在“学习通”上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时,我才真正明白“十年磨一剑”的意义。

匠心育苗

每个学生都是待雕琢的璞玉

吕虎臣同学学习生活

每每提到我的学生吕虎臣,我不禁忆起他大一时躲在教室后排的样子。他不爱上课,但我发现他方案图中总带着灵气。于是,我安排他在设计课上第一个讲解,看他紧张得声音发抖,下课后我便拉他聊北京胡同的烟火气。在毕业设计中,为了测数据,他不惧严寒,竟在北京零下5度的街头蹲了三天。如今,他在中规院治理所独当一面,每次回校都要拉我去食堂吃碗牛肉面,他感慨道:“荣老师,当年您让我改了17版的街角小微空间,现在真成了居民遛弯的打卡地。”

吴琪同学学习生活

吴琪,我的毕设组长,考研那年,这位要强的姑娘为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于是,我每天午休时拉她去操场散步,鼓励她,记得出成绩那天,她在电话里哭得说不出话,我陪伴她走过了那段困难的时光,如今她在上海崇明区的公务员岗位上工作的风生水起,每次她来北京开会时总会回校与我见面,聊她的工作与生活。

宋健同学学习生活

来自安徽建大的宋健博士,硕士期间就崭露头角,获得国家奖学金,还记得刚入校时他只顾埋头画图,我带他跑了14个北京传统村落,使他从“只会画图”成长为能够独立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今年,他拿着“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奖状对我说:“老师,是您让我知道,规划不是画图纸,而是给土地写故事。”

薪火相传

在科研实践中筑牢育人之基

学生竞赛获奖荣誉墙(局部)

2024年对我而言好似收获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自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接连获批,带领的团队也获批教育部优秀案例。尤其值得自豪的是,2017年以来在我校建筑垃圾资源化科研团队的带领下,规划源头减量方向成果获批华夏科技二等奖。

科研、实践和平台是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支撑,18年来,我累计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59名,在读硕博14名,毕业生中56名在北京工作,每到毕业季各大设计院的预订电话,甚至中规院名城所所长专程来电“抢人”......以上种种证明北建大规划系的学生备受欢迎。

与历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整理办公室时,我翻到历届联合毕设的合影、市级、校级优秀毕设指导教师证书,看到学生毕业为我定制的专属模型礼物......

收到毕业生送来的祝福

18年来,从手绘蓝图到bim到cim,从城市扩张到存量更新,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育人初心。

人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我一直在朝着成为真正师者的方向努力。毕业季,我在朋友圈写道:“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眼里有光、心里温暖,有韧性、有学习力的人。”我愿意首先成为这样一个心里温暖、眼里有光的人。

编辑:任敏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