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筑杂志社 供稿:建筑杂志社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5-09-1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基本形成以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的立体保护格局,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展现新面貌、跨上新台阶。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守护者,他们敬畏历史,热爱文化,珍视遗产,尊重技艺,保护生态,他们是:长期扎根一线、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者,在历史文化研究、非遗传承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或传承人,自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志愿者,利用新技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实践者……建筑杂志社新媒体中心特开设“历史文化守护者”专栏,旨在通过展现上述人物事迹,弘扬其守护精神,增强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设计团队代表与实施主体单位代表
2024年7月,凌晨的北京德胜门内大街静谧如画,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德胜桥古老的石板路上时,北京建筑大学老城保护更新团队的年轻设计师手持照相机兴奋地逐点记录下这条大街保护更新后开街的面貌。“多拍一些!这些照片不仅是工程效果的记录,更是留给未来的历史‘切片’。”队伍中项目负责人张大玉教授叮嘱团队。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明清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由此往居庸关,出八达岭,是出兵征战之门,由此寄寓“德胜”命名。今日的德胜门内大街连接了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及25条传统老胡同,是北京老城文化遗产最富集、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但同时因历史上3次拓宽道路,存在沿街传统四合院被侧向切开、建筑界面修修补补、人行道路高高低低、公共设施缺乏、居民生活不便等问题。设计团队施工驻场服务
北京建筑大学老城保护更新团队在承担德内大街城市更新工作初始,就明确了“见物,见人,见生活;见楼(德胜门城楼),见海(什刹海),见精神”的目标定位,以及“多减少加,小微精细”的工作策略。设计团队施工驻场服务
为避开白天的车流与人潮,团队常选择夜晚作业。2022—2024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几百人次的现场工作,不限于设计,而是陪伴了项目从立项到实施的每一天。“与许多沿街居民进行过交谈,不少都成了朋友。”团队现场负责人张曼副教授说道。这次德内大街城市更新工作总计完成了 274户民居149处建筑立面“一户一策”设计与全天候工程现场跟踪指导;经多方协调增设了101个路侧停车位,减量合并集约化处理市政杆体77根;通过协商调整路板划分,释放慢行空间,减小步行高差,对3400米的步行空间进行了全面整理,同时补植行道树54棵,接续915平方米中央绿化带,新增小微绿地60处;实现箱体“三化”建设28项,使这条明清时期的老街向着京味、友好、绿色、静稳的空间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今日北京建筑大学老城保护更新团队还与属地街道合作,通过学生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地区街道空间维护管理。德内大街街区改造实景
在这条街上日夜坚守,正是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团队扎根老城保护更新第一线40载的缩影,不仅是为了寻找现代发展与历史文脉融合的方法,还期望能够在物理空间的保护更新中,听到居民满意的笑声。40载传承,从“修房子”到“育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第一次踏入西四北头条胡同时,“老城保护”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臧尔忠教授手握皮尺,站在垂花门下,对学生们说:“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古都文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这句话,如同星火,点燃了团队40年的奋斗征程。72号建筑立面
在最初的10年里,团队与时间赛跑,用初级的方式开展工作:趴在屋架上拓印彩画纹样,用皮尺丈量每一寸老构件,手绘各类民居建筑和文物建筑的抢救性测绘手稿,足迹遍布无数传统四合院建筑,如北京故宫、颐和园、恭王府……1997年,团队提出“可逆性修复”模式与“弹性设计”理念,为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2005年,汤羽扬教授带领学生实地调查记录了北京老城1100余条胡同并付梓出版,为老城保护提供了最为全面系统的北京胡同实地踏勘记录。2017年,丁奇教授主持完成的《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领域在历史城市保护更新中的创新探索。近几年,团队更多地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老城保护更新,西四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中胡同门楼建筑构件、纹样、色彩转化为“门楼基因图谱”,清代彩画通过ar技术在手机屏幕上流光溢彩,市民与游客只需扫一扫门楼上的nfc芯片,便能聆听百年砖雕背后的故事。“西四街区就是北京老城的缩影,我们要让每一块砖瓦自己说话。”张曼副教授的愿景在西四北六条的“无围墙博物馆”中落地生根。从露天展馆的搭建,到居民策展人的培育,再到数字街区的尝试,如今,当孩子们举着3d打印的垂花门模型追问:“古人不用钉子,怎么让木头‘咬’得这么紧?”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北京建筑大学老城保护更新团队从一开始即期许的“古都文脉新生”。时代使命,200个民生项目的共情答卷“以前走路总被电箱挡道,现在步道宽敞了,家门口还有口袋公园!”德内大街居民王阿姨的感慨,印证了团队的民生实践哲学。箱体三化小微绿地
在德胜门内大街城市更新项目中,设计师陈欣伟工程师的笔记本上记满了274户居民的需求:“李大爷希望保留门前的石榴树”“刘阿姨需要无障碍坡道”“王阿姨不同意拆除门前临建后的绿化方案,修改后再协调”……面对居民诉求与历史风貌保护的冲突,团队提出“微创缝合”理念:用传统“黑、红、净”配色规范立面,同时嵌入可拆卸的隐形坡道;将电箱移位后,用镂空砖墙围合成花池,既遮丑又增绿。为说服一户坚持安装防盗网的居民,团队连续数周登门,以三维扫描模拟阳光遮挡的数据,最终以定制仿古花格护栏达成共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本质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关于空间的对话。”陈欣伟工程师颇有感慨地说。“我们的工作是把‘景观织补’翻译成居民听得懂的胡同方言。”张晓磊责任规划师在德内大街城市更新项目中,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居民可感知的生活语言,告诉居民“边角地转化”的意思可比作“织补破了的衣裳”,以立体绿化织补裂缝的建筑立面,用镂空砖墙围合爬山虎花池,既遮电箱的丑又增加绿植的美;呼应“肌理织补”策略提出“老料新用”,将拆除的路缘石,用于树池花坛重组;参考“参与式设计”提出“留白种春天”,60处腾退空间转身为小微绿地,居民可自主选择种植月季或石榴树,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共享花园。整治后的真武庙前空间(位于德胜桥西侧)
当团队再次翻看德胜门内大街各类文件档案时,最触动大家的不是数据,而是一封居民手写来信:“原来历史保护不是‘不许动’,而是帮我们把日子过成诗。”这正是团队的期望与使命:用毫米级扫描仪捕捉历史,用共情式保护更新温暖人间。德胜门内大街268号西洋门整治
从北京老城古建筑四合院调查与测绘,到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研究、西四南大街整治更新前期方案,以及北京孔庙保护修缮、同兴和木器店旧址历史建筑维修,再到充满归属感与认同性的天桥街道胡同社区更新、小空间大生活的小微公共空间提升,40载走来,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团队如期实现了老中青团队的传承发展,从北京老城的记录起步,逐渐成长为北京老城文化遗产研究与守护的“智库”。北京市首批责任规划师队伍、首个“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最美街巷”“美丽小院”等200余个民生项目都留下了团队的身影,用“小切口”服务“大目标”,在政府与社区间架起桥梁,实践证明守护古都文脉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是一体协同,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的信仰。
链接:
编辑:任敏
编辑:任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