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十七期明湖论坛:共探数学与环境生态交叉研究新路径-澳门人威尼斯3966

 北京建筑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十七期明湖论坛:共探数学与环境生态交叉研究新路径-澳门人威尼斯3966

投稿平台

北京建筑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十七期明湖论坛:共探数学与环境生态交叉研究新路径

部门:理学院 供稿:杨雨萱 刘春燕 审核:刘茂省 毛发虎 发布时间:2025-10-30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5年10月29日下午,北京建筑大学第三十七期明湖论坛在大兴校区基础楼c座5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数学与环境生态的交叉研究”为主题,由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日常工作)王恒友主持。本次论坛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理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联合承办。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线上出席并致辞,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志端、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胡文举、理学院副院长刘茂省,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汪长征教授、宫永伟教授,理学院张艳教授、张蒙教授以及校内50余位师生共同出席。

论坛伊始,李俊奇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聚焦理工交叉融合,是落实学校新的转型定位、解决关键性问题的具体实践,举办这次论坛非常有意义。他强调了学科交叉融合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师生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拓展合作,并对促进我校数学与环境生态等特色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希望。

陈志端副院长随后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设置,并介绍了学校在推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支持政策与展望。她强调:要聚焦关键问题,要以此论坛为契机,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

在专家报告环节,四位教授围绕主题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理学院张艳教授以“室内建材及运动地坪释放的污染物扩散机理研究”为题,系统分析了装修材料与运动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规律。她指出,通过实验首次量化了常被忽视的切割边缘的甲醛释放。针对多源污染物在三维各向异性空间中的扩散,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全表面散发模型,研究还从室内拓展至室外,成功建立了露天塑胶跑道苯系物释放的一维固-气两相传质模型。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宫永伟教授报告题目为“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内涝预测”。他指出了传统水文模型在数据依赖、计算效率与适应性方面的局限,并提出机器学习方法在城市内涝动态预测、风险分级与应急响应中的优势,展示了模型构建流程与实际案例分析成果。宫教授详细介绍了模型构建流程,并结合典型案例,展示了机器学习在空间精准定位、风险等级划分及应急体系构建中的应用潜力。

理学院张蒙教授以“脉冲微分方程与生态问题——以毒素环境下河蟹养殖为例”为题,介绍了脉冲微分方程能够精准描述类似河蟹养殖中,生物种群在毒素影响下兼具连续生长与突发性干预(如达到特定阈值后施加治理措施)的动态过程,为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模型,探讨了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并展望了该方法在污水处理等环境工程领域的拓展潜力。

汪长征教授在“从计算化学到水环境治理:功能材料设计的理论驱动与应用探索”报告中指出,应对新污染物治理等可持续发展挑战,亟需发展先进的环境功能材料。他强调,功能材料的发展正与数学深度交融,而计算化学——这场数学与化学的碰撞——成为关键的推动力。他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引入创新的“规范不变损失函数”和重叠矩阵校正,有效解决了计算中的“gauge自由度”难题。

在师生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污染物扩散建模、机器学习预测精度、脉冲系统控制策略、材料设计理论验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胡文举副院长在点评中指出,数学作为基础工具,在环境模拟、材料开发、流体力学及项目申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建议进一步加强学院间、学科间的实质性合作,推动联合研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报。

刘茂省副院长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成果。他强调,理学院将持续加强跨学科交流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数学与环境、能源等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本次论坛为我校数学与环境、生态、能源学科的交叉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也为后续科研合作与团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吴金金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