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刘佳燕教授为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作学术讲座-澳门人威尼斯3966

 清华大学刘佳燕教授为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作学术讲座-澳门人威尼斯3966

投稿平台

清华大学刘佳燕教授为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作学术讲座

部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供稿:黄华贞 审核:孙冬梅 侯平英 发布时间:2025-10-24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0月21日下午,北京建筑大学社会工作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我校基础教学楼a座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住建部社区建设专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社区规划与可持续更新”的精彩学术报告。讲座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冬梅研究员主持。

刘佳燕教授立足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的宏观背景,系统阐述了社区规划与可持续更新的理论前沿与实践路径。首先,她通过对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概念演进(如urban regeneration的内涵)及“社区转向”的学术梳理,清晰呈现了从城市更新到社区更新的时代命题。她指出,当代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已超越单纯的物质环境改造,成为涵盖社会包容、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干预活动。作为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社区,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场域。然而,老旧小区改造仍面临项目碎片化、长效管理机制缺失、基层协商脱节等问题,亟需在宏观城市更新运动与微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间构建社区更新的中间平台和整合机制,在基层治理与空间规划建设之间搭建社区规划的跨学科知识和技术体系,从而实现基层空间治理创新。

其次,刘佳燕教授通过梳理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转型历程,明确了社区规划的内涵和原则。她在辨析社区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全球社区规划从“关于社区的规划”向“由社区的规划”的演进,以及我国社区规划从侧重物质环境的蓝图式规划向综合关注场所独特性与人群需求的社区发展模式的转型经验。她指出,我国社区规划的内涵是“用系统和发展的视角关注社区人文、经济、环境、服务、治理等多维度的互动与共生,强调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家园,通过各方主体共谋共建共享,实现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结合北京、成都、南宁、南昌、新加坡等国内外丰富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社区规划的七大核心原则:社区主体、综合发展、共同参与、权责一致、过程导向、因地制宜、可持续性。

再次,刘佳燕教授结合国内外丰富案例,全面展示了社区规划从活动组织模式向制度化模式递进的趋势,重点介绍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厦门“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机制创新。她以清华大学“新清河实验”为例,详细阐释了参与式社区规划如何通过espi(评估-策略-平台-实施)街区更新规划体系,实现空间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公众参与、社区赋能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她指出,社区规划的魅力在于激发居民对所在生活地域的关注、想象与创造能力。

最后,展望未来发展,刘佳燕教授指出社区规划在存量更新和治理创新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她呼吁,社区规划应超越单一的物质空间改造或形式化参与,致力于实现综合性社区更新与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度整合;应发挥责任/社区规划师制度在地方专业赋能与组织赋能中的作用,构建公正开放的空间生产机制,并完善多层级联动的实践体系。她强调,社区规划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力量,聚焦人与人、人与空间关系的重构与优化,以耐心和持续的努力,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推动社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自主发展。

讲座结束后,刘佳燕教授和与会师生亲切互动,详尽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专业问题。本次讲座内容翔实、见解深刻,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推进“社工 规划”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与实施路径参考。活动还吸引了学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北京市级优秀社区书记工作室团队到场参与,现场交流热烈,有效促进了“社工 规划”的深度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编辑:吴金金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