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大讲堂总第五十二讲: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澳门人威尼斯3966

 通识大讲堂总第五十二讲: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澳门人威尼斯3966

投稿平台

通识大讲堂总第五十二讲: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

部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供稿:雷春晓 审核:秦红岭 周坤朋 发布时间:2025-10-2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5年10月19日,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通识大讲堂总第五十二讲在西城校区举行。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王南应邀作题为“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周坤朋主持,吸引了线上线下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与交流。

 

王南老师以“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为题,大胆提出假设:中国古建筑是否普遍存在经典比例?他通过梳理上千份测绘图,最终在500个案例中找到答案:从5000年前红山牛河梁遗址的圆丘,到汉代孝堂山石祠、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再到清代样式雷的圆明园图纸,“:1”如一条暗线,贯穿中国古建筑史。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比例并非单纯的数学游戏。王南老师特别指出,仰韶陶盆的“圆方图”、良渚玉琮的“方套圆”,以及《周髀算经》“数出于圆,圆出于方”的记载,均证明比例设计承载着古人“天地和谐”的宇宙观,“从伏羲女娲手持规矩的造像,到莫高窟石窟的空间设计,每一处比例都是文化的具象化。

 

最后,周坤朋老师进行了讲座总结,他指出:传统观念中,认为中国古建筑的特征是大屋顶、斗拱、木结构,而王南老师结合营造历史、测绘示例和文献记述,全面解析了中国古建筑的尺度比例营造的密码,揭开了中国古建筑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可以与西方“黄金分割比”想媲美的方圆构图比例,并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中广为运用,这些比例关系对于我们如何创造一座美的建筑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希望建筑、园林、规划专业的同学心怀敬仰,努力追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营造智慧和艺术,要有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这场融合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讲座,通过大量跨时代案例,证实中国古建筑始终贯穿以“:1”为核心的数学逻辑与文化象征,激发同学们对古建筑研究的热情,引发对于古建筑的思考。


编辑:朱岩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